星期一, 三月 12, 2012 - 23:45
马蒂厄·卡蓝默
{{农业区包括林区,因此,林区也属于农业区和城镇的管理范围。这些地方的情况非常不同,既有衰落的地区,也有繁荣的地区,既有人口稀少——甚至有被抛弃的危险——的地区,也有人口稠密、经济活跃的地区。}}
这些地区的统一性是它们面临一系列共同的挑战:
•通过农业、林业、淡水养殖业,管理被人工化的生态体系,以生态可持续的方式,生产食品和原材料。
•面对大城市的发展,保持其自身文化、政治、人口和经济方面的自主性。
•对气候平衡和水净化等全球公益事业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
因此,我们可以区别以下几种功能性的问题:
•农业区和中小城镇在政治与文化方面的能力问题。 |
星期日, 四月 3, 2011 - 15:48
世界新治理论坛组委会
{{[鉴于地球和人类面临的严重威胁,->#rouge]}}
鉴于极端贫困对我们中间的数十亿人日复一日的非人折磨,
鉴于我们的国家和政府经常是既无能力也无愿望及时并令人满意地消除这些威胁地球和人类的危险,
鉴于联合国及其下属组织和机构没有足够的财政、物质和政治手段以有效地对抗和消除这些威胁,
鉴于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及跨国公司不仅无力化解危机,而且本身就对这些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非洲、美洲、亚洲、欧洲和大洋洲的人民,->#rouge]}}
以我们的地球及其居民的名义在此宣告:
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宇宙是我们的祖国。 |
星期一, 一月 3, 2011 - 07:07
阿尔诺•布兰
{{这个文件首先思考里约+20峰会的历史背景。每个个人,每个国家的人民都可以从自身的历史出发突出某些事件。我们在本文的开始提及法国大革命和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并不是要将这一历史视角无限伸延到召开里约+20峰会的当代。人们可能会问:那为什么要追溯到200年前呢?那是因为这一视角对于把握2012年5月举行的里约+20峰会的历史背景是必要的,这个峰会不是一个昙花一现的事件,而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将攻占巴士底狱当做一个里程碑,人们尽可以找到其他历史坐标来判断目前的形势。文件的第二部分介绍参加里约+20峰会的行动者,所面临的挑战,讨论的议题和伦理支柱。所有这一切构成了这次峰会的背景。 |
星期五, 十二月 24, 2010 - 12:51
世界新治理论坛组委会
世界新治理论坛于2009年7月17日—18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中国”研讨会。这个视频是根据研讨会的发言摘要制作的。研讨会以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为主题,讨论了中国的现状以及在世界新治理构建中扮演的角色。中国是在多极世界中新崛起的大国,她在从事内部建设的同时,需要为人类多元共同体的发展做出贡献。为此,她需要面对许多挑战:社会的多元化,环境保护,内部与外部利益的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参会者以个人的经验为基点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中国发展的复杂性,议题涉及发展模式的探索,再生能源的开发,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普世价值,公民意识,以及青年人的看法。
|
星期二, 十二月 14, 2010 - 16:15
陈越光 Chen Yueguang
{{中国人在思考“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世界”。中国和世界是互相依存的,却不是由对方的需要来决定自己的存在形式的。但从对自己的认识做起,从改变自己做起,比要求外部来适应自己的需要往往更直接、更有效、也更容易些。实际上,改变自己也同时在改变世界。所以,我们在讨论“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世界”时,首先讨论“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中国”。
认清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中国,重要的不在于认清世界想要中国做什么,而在于认清中国只能做什么;不在于认清中国人想要怎么做,而在于认清中国人只能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必须认清未来世界的格局不是坐在金字塔顶端的人拍板决定的,而是越来越取决于不同国家的人民形成怎样的合力。问题是时间并不从容。}}
一. 我们面对的世界 |
星期一, 九月 13, 2010 - 15:10
陈力川 Chen Lichuan
{{随着国力的增强及其在世界经济比重中地位的上升,随着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相互依存性的加深,中国被要求承担世界大国的责任和义务。从以前鲜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或者意见不受重视,到今天成为解决世界重大问题不可或缺的力量,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转换对中国人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怎样当好一个世界大国?怎样当好一个世界大国的领导人和公民?}}一、中国的难处
中国人常说外国人不了解中国。对于凡事爱求真儿的西方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刺激。参加北京研讨会的阿尔诺•布兰(Arnaud Blin)问:“外国人最不了解的是什么?”会议主持人陈越光回答说:“中国的难处。” |
星期六, 七月 3, 2010 - 17:43
阿尔诺•布兰
{{如果说主权原则(及其不可侵犯性)构成了17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底线,那么今天,成为世界治理指导原则的则应是相互依存性原则,而且这一原则应当具有普世标准的价值。未来,新的标准,新的运作方式,可能还有新的建制都应当根据相互依存性原则去构想和发展。
围绕相互依存性原则构建的世界治理在实施过程中必然采取一种寻求共识的方法。这样一种世界治理的伦理和政治基础需要本着对全球“负责”和“团结”的精神去探索,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多元性”,“尊严”和“可持续性”的意识,这就是我们可以称作“21世纪世界治理的五个支柱”。}}
正文: |
星期三, 三月 3, 2010 - 18:25
阿尔诺•布兰
气候变暖暴露出来的是我们全球治理体系的全部惰性。哥本哈根高峰会表现的只是符合古典三一律的戏剧性的一幕,即时间、地点和情节的一致性,其终场既可悲又不出所料。这戏剧性的一幕使我们忘记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即世界治理无可救药地与通行了几个世纪的国际关系的古老原则联系在一起,这个原则虽与当代的现实完全脱节,却仍然支配着今天的世界。这就是同样建立在贪婪和自私上面的“国家利益”的原则,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它助长了国与国力量对比的邪恶和无耻的游戏,助长了那些试图在其内部维持和加强自己权力的政治制度,以至于国家内部和国与国之间的强权游戏比“地球的前途”更有分量。 |